生活中的绿色低碳小行动,只要全民践行,长期坚持,就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一大步。垃圾分类正是这种“关键小事”。但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一些市县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无论是公众意识还是硬件设施都有很大欠缺,需要加紧补课。
一是垃圾源头分类准确率低。多年混合投放垃圾的习惯一朝更改非常困难,即使政府下大力气进行宣传教育,但是从知之到行之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一些地方对分类垃圾如何处理的技术储备不足。目前大部分县城还没有完全建立全链条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容易出现垃圾先分后混的现象。三是宣传流于形式。有的地方仅限于在每年五月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存在走过场、一阵风的现象。一些激励机制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没有兑现落实,也影响了公众的参与度。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要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实事。
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应当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递进为基本原则,优先保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湿垃圾)等目标分出物,暂时不清楚所属类别的可以先按其他垃圾(干垃圾)投放。只有让其他垃圾(干垃圾)发挥其应有的容错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他类别的正确度。
树立典型示范,发挥辐射作用。建议地方政府组织生活垃圾分类现场观摩活动,展示先进区县垃圾分类亮点工作、典型做法,推广经验模式,指导各区县因地制宜创新模式、破解难题,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垃圾分类工作重在公民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对于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应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合理设置“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等宣传主题,让居民沉浸式体验,提升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