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 16:33:35 星期五
  • 简体版|
  • 繁体版|
  • 登录
  • 无障碍
  • 网站支持IPv6
广西信访
“德治+自治+法治”化解矛盾保平安

“德治+自治+法治”化解矛盾保平安

我区深化信访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广西法治日报通讯员  凌斌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德治、自治、法治三个维度推进民族地区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做出信访贡献。截至目前,全区有76个县(市、区)荣获全国“三无”(无进京越级访、无50人以上大规模集体上访、无舆论负面炒作和极端恶性事件)县(市、区)称号,其中38个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占总数的50%,10个是自治县,占全区自治县的83.33%。

系牢情感纽带,促进信访问题解决

夯实基层基础凝心。我区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信访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一站式”服务目标。完成村级“三有一能”(有服务平台、有工作人员、有工作规范,能正常开展信访服务)任务,在全区144个800人以上人口规模的扶贫安置点建成信访服务平台,307个中小型安置点设立信访服务窗口,广大群众“足不出村”即可“面对面”获得信访服务。

民族文化交流聚力。针对与云南、湖南等周边接邻省山林界线纠纷历史遗留问题,我区充分利用邻界地区民族风俗相近特点,推动跨省区信访矛盾纠纷化解。西林县依托“句町”文化,在每年“三月三”云南贵州相关村屯群众往来交流时化解矛盾纠纷;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利用“月也”侗族集体互访活动,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开展联欢活动,共同排查化解信访矛盾纠纷。

用土法良方解题。各民族地区针对不同矛盾纠纷产生根源,深入调研分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有的地方将“上门女婿”培养选拨为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一些村寨因观念原因诱发的“上门女婿”关联信访问题迎刃而解。普遍实行“双语”信访,通过用壮话、瑶语、苗语等“自家话”拉近感情、顺畅沟通、防止误解,增进干群互信,促进信访问题解决。充分发挥壮族学会、彝族学会、苗族学会、瑶族学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活用政策制度,预防化解信访矛盾

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促重点信访问题得解决。我区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群体信访问题产生根源。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解决了近20年来困扰瑶族医药药品备案评审标准和瑶医医师职业资格考核与认定等核心问题,推动出台《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瑶医执业资格问题得以从制度上根本解决。截至目前,广西已修订出台《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等自治单行条例共24部,涉及环保、特色产业、旅游、医药等各领域。

以传统节日拉近感情化干戈。紧紧抓住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众多的特点,以节为媒打破不同少数民族情感壁垒、风俗壁垒、习惯壁垒,宣传信访政策法规,增进民族互信,促进民族“三交”,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以公序良俗止纷争。利用各族群众对“祖制”的认同心理,在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前提下,借助公序良俗因势利导,创新发展优秀良俗文化,解决族群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来宾市现存古石牌46块,瑶族村屯遵循古制,以石牌形式制定村规民约。当地通过让古老“石牌律”焕新貌活动,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规范行为。2018年以来,该市先后通过“石牌律”条规化解民间纠纷300多起。

推动良法善治,稳妥处理群众诉求

坚持依法化解矛盾纠纷。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一批信访法治化政策措施文件,在尊重民族差异、兼顾民风民俗基础上,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信访问题,常年聘请律师、法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等参与信访矛盾化解,推动良法善治成为广西依法治访标志。

用好民族信访干部。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信访干部,明确自治县、民族乡必须配备懂乡情、懂民俗、懂民族语言的信访干部。利用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公职人员敬重敬畏、感情认同的心理,适时邀请在外工作的民族干部回乡调解本民族、本村屯信访矛盾纠纷,达到息诉息访的目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的杨某因危旧住房拆除问题信访,并扬言进京越级访及报复社会。该村两名退休苗族老干部主动做工作,短时间内促使杨某回归正常信访渠道,避免了一起极端信访案件的发生。

积极汇聚多元化力量解决信访问题。重视培育各族群众中威信高的“公众人物”、代表人士,使他们成为各级信访法治力量,直接参与接待群众、化解纠纷、防控风险等工作。他们在宣讲信访政策、调解邻里纠纷、商议村寨重大事项、裁断家庭纠纷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